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平遥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持续加强资源普查、名录体系建设、创意设计、传承人培养等工作,让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平遥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代表,文物古迹俯仰皆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种类齐全、价值极高。多年来,平遥县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对境内众多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并逐级进行申报。“目前,有县级的六批非遗名录共计137项,其中有4项列入国家名录,有27项列入省级名录,有37项列入市级名录。与此同时,传承人的评选工作也在同步开展。目前,有各级传承人150余人,其中有7人被认定为国家级传承人,有33人列为省级传承人,有44人列为市级传承人。”平遥县文化和旅游局文旅中心主任霍文忠说道。
此外,平遥县非遗技艺类项目丰富、门类齐全,最大程度地传承和保留了汉民族的众多节俗和礼俗。为做好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平遥县全方位采取措施,创造性开展工作,设立非遗展览馆、出版非遗图书,让不同种类的非遗项目得到科学合理的保护、传承。“包括文化艺术中心的综合性展览馆、漆器展览馆、牛肉展览中心、兵器博物馆等这样一系列的十余个展览馆。目前,有12种非遗图书,其中包括国家级项目的专辑图书,也包括省级的、市级的。”霍文忠介绍。
平遥县还以非遗体验为重点,推出了非遗研学课程,组织非遗展览展示活动,促进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非遗研学是推广非遗的有效途径,今年我们组织了20余次各级各类展览活动。”霍文忠说道。
为推动非遗更好发展,平遥县积极探索,鼓励手艺人创意创新,使非遗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非遗焕发出了更加持久的生命力。“我们和县域外的企业合作,推出了非遗锦盒,也就是盲盒,把非遗产品装进年轻人喜欢的盲盒当中,既传播了非遗,也为非遗传承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此外,我们还积极动员支持县域内的企业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传承当中来。”霍文忠介绍。
如今,平遥县非遗项目在促进文旅融合、繁荣市场经济、激发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围绕生产性保护和生活性保护,平遥县将进一步深挖非遗内涵,培养传承人才,开拓非遗项目文化市场,推动非遗文化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