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普查志愿者登记数据 山西省图书馆供图
山西晋城,高平市图书馆内,一本本蒙尘泛黄的古籍被从库房取出。在场的志愿者小心翼翼地翻阅每一页,阅览古籍内容及批注。
“余看斯书时,年已七十一。许多不解处,断之觉有讹。”作为2024年“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山西行”的志愿者,首都师范大学学生祁涵微看到《魏兴士文集》中的这则批注时,不禁为古今读者的共通之情而动容。
在确定了古籍的题名卷数、著者、版本之后,年轻的志愿者又对古籍的册数、尺寸进行清点和测量。书籍末页的打油诗、夹在书页中的书签、“书痴”的自语……每本古籍,都像是一个“盲盒”。在普查登记中,这些历经数百年传承的古籍被写明破损情况后整理归档,继而迎来“新生”的起点。
山西的古籍藏量丰富。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截至目前,山西已基本完成普查整理任务,但部分基层古籍收藏单位由于专业人才匮乏、经费不足等原因,具体工作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难题。
“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山西行”始于2016年,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发起,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支持,山西省图书馆(山西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我们借助高校专业志愿者的力量,通过古籍整理、著录登记、古籍数字化、古籍保护宣传等工作,帮助全省家底不清、专业人员缺乏和资金不足的古籍收藏单位摸清家底、发掘馆藏。”山西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主任刘亚男说。
近年来,山西省图书馆从众多报名学生中遴选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对其进行古籍版本鉴定、古籍编目和古籍数据采集等专业知识培训。在相关老师的带领下,志愿者入驻有需求的收藏单位,利用暑期开展古籍普查工作。一队志愿者约10人,每名学生平均每天能采集15部古籍的数据。
与志愿项目合作的各个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藏量不一,数量在2000册(件)至2万册(件)不等,且多来源于本身传承和收藏家捐赠,存藏条件不一。志愿项目开展9年来,共招募来自全国各地的158名高校志愿者,参与完成全省27个市县的32家古籍收藏单位的近20万册古籍的基础数据采集工作,打破了古籍普查工作长期面临的发展瓶颈,为后续古籍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多信息。
刘亚男说:“志愿项目所需的资金由社会资金和山西省图书馆专项资金组成,食宿行费用全部囊括在内,不需要受援单位的任何资金支援,能够很好地解决基层单位经费不足、难以支撑普查工作的困顿。”
古籍普查志愿者测量古籍数据 山西省图书馆供图
“这几年,最显著的改变就是受援单位由最初的被动接受普查变成了主动要求普查,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文物、教育、医疗等跨系统单位在主动联络我们。”志愿项目的带队老师孙乾婧说。
随着志愿项目的不断开展,一本本古籍从尘封中重见光明,也培养着古籍保护的新生力量。
程文涛曾在2016年参与志愿项目,如今,他已成为山西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的一名古籍修复师。曾在2016年、2018年两次参加志愿服务的董怡君,如今在山东莒县文化和旅游局工作,并带着过去参与古籍普查活动的经验,投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回首来时路,不得不说2016年的那次古籍普查志愿者工作,为我走上古典文献学的研究与教学之路埋下了重要伏笔。”志愿者尧育飞如今已是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以教师的身份继续为古籍保护与研究工作奉献力量。
2021年,“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山西行”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文化和旅游领域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前不久又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南宋赵必象在《贺黎耐交建经史阁》中写下“千载诗书元气在,百年文献故家存”,足见古籍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性。山西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张利民表示,古籍浩瀚如海,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接下来,“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山西行”将进一步在古籍数字化、模式创新和宣传推广等方面发力,提升社会和公众对古籍保护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志愿服务的力量推动古籍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