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壶关段
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壶关段前行,在晋豫两省交界处的悬崖峭壁上,72个自然村星罗棋布。囊括三沟六坡,拥有峭壁深流、峡谷瀑布等无数独特自然资源的黄崖底村就藏在这太行山深处。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雄峻险奇、峡长泉多,温和的气候、良好的环境使不同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的一年四季各有千秋,但秋天却是最美的。每年秋天,在太行山黄崖、红岩的映衬下,碧波荡漾的湖面、山涧叮咚的泉水、红绿相间的树叶、挂满枝头的柿子和山楂,让沿着旅游公路来此的游客仿佛进入世外桃源一般。
设施升级提升体验
黄崖底村位于太行山南腰,在壶关县鹅屋乡境内。全村由三沟六坡组成,面积约17平方千米,辖72个自然村。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雄峻险奇、峡长泉多,温和的气候、良好的环境使不同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
随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建成通车,黄崖底村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绝美的自然风光被越来越多的游客熟知,这里也成了众多“驴友”的向往之地。同时,随着交通通行状况的不断改善,将黄崖底村与周边的天生桥、万佛寺、瑛姑峡、天柱沟等众多景点连成一片,激发了户外运动者的探索欲望。
近年来,黄崖底村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持续推进游步道、旅游厕所、交通引导标识、游乐项目等规划建设,积极推动村内旅游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
黄崖底双龙谷景区和景区内的漂流项目于2023年5月顺利运营,并于2024年年底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双龙谷景区为了更好地衔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拓宽了原来的水泥路,不仅方便了村民和游客,还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景区依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各种资源,以山地休闲为支撑,建成集生态漂流、户外健身、运动休闲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同时,充分发挥资源价值,通过农家餐饮、乡间民宿、娱乐购物等多种手段增加村民收入,加大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力度。
此外,景区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宾馆和游泳池、投资230多万元修建了玻璃漂流,并通过升级娱乐设施、住宿环境、优化服务等措施,提升游客体验。
良好口碑助民增收
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力地带动了农家乐经营和土特产销售,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增收问题,黄崖底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越走越远。来的游客多了,村民们的思想也活络起来。适应游客需求的农家餐馆、农家乐接连开放迎客,在服务游客的同时,有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杨成英是黄崖底村的农民,五六年前随着村里开发旅游资源,她将房子改造成了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民宿小院。“两个孩子都在县城,我一个人经营农家乐,一年下来不比在县城务工的孩子挣得少。”说起自家的民宿小院,杨成英的话语中透露出幸福的喜悦。“我这里不仅吃住方便,屋顶还建了露台,夏天坐在露台上品尝农家的特色美食、感受大山里的清新空气、仰望满天的繁星点点,那种惬意的感觉不正是城里人梦寐以求的吗?”虽然县城里有房,但是依靠火热的旅游经济带来的可观收益,让杨成英觉得,坚守在村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在县城里住得舒心。
据了解,随着黄崖底双龙谷景区设施的不断完善,村内经营民宿及餐饮的农户已有10余家,越来越多的村民依靠旅游产业的发展享受到了红利。居住条件好、服务质量高、特色产品多、旅游资源丰富,良好的口碑正在为黄崖底村带来更多可喜的变化。
布局全域旅游空间
得益于乡村旅游的发展,黄崖底村已经从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变成热门旅游目的地。黄崖底村的发展,是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提升壶关县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铺展壶关旅游版图,全域旅游景象尽收眼底:驻足抗大一分校壶关神郊真泽宫旧址,聆听红色故事;畅游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景区,尽享自然山水的钟灵毓秀;探访芳岱村明清民居,一睹古人生活痕迹,感受岁月流转……在这里,“红色”“绿色”“古色”百花齐放,山水之秀与人文之蕴交相辉映,生态环境与传统风俗和谐共生,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这不仅仅是大自然给予壶关县的美好馈赠,更是壶关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所做的不懈努力,也是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为壶关县发展注入的新动能。
近年来,壶关县锚定“打造全国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禀赋,以旅游开发为核心产业和经济引擎,确立“生态壶关、全域旅游”的发展定位,积极引进大型文旅项目,全面整合优质文旅资源,大景区带动、小景点联动,逐步形成了“一城、三区、三廊、十大旅游小镇、百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龙头景区,带动全域旅游空间布局。
旅游产业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接民生福祉。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建成助力壶关县彰显“好山、好水、好空气、好生态”的优势,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