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位于山西省西北部黄土高原,北接大漠,南扼雁门、宁武、偏头三关,西望黄河,东接恒山,外长城阻其北,内长城护其南,桑干河、沧头河贯穿其间,山川布列,层峦峻冈,地理位置极为险要,自古为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农耕民族北上的冲突地带,亦为民族融合、和谐共处之地。

历代中原王朝为了维护统治,或在朔州地区驻扎重兵,或不惜巨资修筑长城,以阻挡游牧民族南下掳掠。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亦学汉人做法,修长城,建营垒,对抗中原王朝。不管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把朔州地区当作稳固统治、扩展疆域的前沿,竭力修筑防御工事,给朔州留下了一份丰厚的边塞军事文化遗产,尤以内外长城、长城线上的重要关隘和城池堡寨为显明特色。

朔州内外长城修筑历史悠久,远至战国时期,近到明代,历经2000余年。由于时代久远,遗存到今天的主要为明长城。右玉县、平鲁区境内明代外长城长约125公里,朔城区、山阴县、应县境内明代内长城长约160公里,内外长城共计300余公里。外长城主要为黄土夯筑墙体,以守边为主;内长城以黄土、石块、砖块相间连接,主要以守关为主。长城线上每隔100米—800米筑有墙台或敌楼,内侧附近建屯军城堡,常驻守军,平时屯田,应急出征。明代外长城属大同镇防守,内长城属山西镇(亦称太原镇)防守,两镇一前一后构成防御边塞的两道铜墙铁壁,为护卫京师、屏蔽三晋的战略要地。

朔州长城遗迹主要为明代所筑。明长城自居庸关以西,分南北两线汇合于山西偏关老营堡附近丫角山,被称为内外长城。朔州北为外长城,南为内长城,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一条金色项链。外长城从居庸关西北经河北张家口、万全、怀安进入山西大同市天镇、阳高、新荣区、左云转入朔州市境内。在朔州境内右玉县、平鲁区,沿内蒙古自治区与山西交界汇于丫角山。内长城外长城明代属大同镇统辖。内长城从居庸关西南经河北易县、涞源、阜平进入山西大同市灵丘、浑源,再经朔州市应县、山阴,沿着朔州市与忻州市分界线,经雁门关、宁武关、又经偏关老营堡,呈弧型达丫角山,明代属山西镇统辖。内外长城汇合后继续西行到黄河岸边。

明朝建国后,逃亡草原的元蒙残部,屡谋复兴,不断南犯。朔州地区正好位于中原农耕民族与草原蒙古游牧民族的分界线上,为北疆国防冲要,其大部属九边之首的大同镇节制,其南部边缘为山西镇辖区,大同镇、山西镇为拱卫京师右翼重镇,为了真正起到屏蔽全晋和拱卫京师的作用,大同镇和山西镇充分利用自然天险,不惜巨资着力修筑长城防御工事,逐渐形成以内外长城为依托,以卫所城堡为驻军点,点线结合,屯堡相望,烽堠相连的完整防卫体系。


相关链接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12-2022 Inc.All rights reserved.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版权所有 晋ICP备12000773号   系统安全等保备案号:14011499032-00001 大象群